展开

绕口令 喇嘛和喇叭

发布于 2021-11-03 21:48:35     浏览 176

绕口令 喇嘛和喇叭

问题解析:

【】

1、
抉信网,www.juexinw.com
《喇嘛与哑巴》打南边来了一个喇嘛,手里提着五斤鳎(tǎ)蚂,打北边来了一个哑巴,腰里别着一个喇叭。提搂鳎蚂的喇嘛要拿鳎蚂去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,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意拿喇叭去换提搂鳎蚂的喇嘛的鳎蚂。 提搂鳎蚂的喇嘛抡起鳎蚂就给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鳎蚂,别着喇叭的哑巴抽出喇叭就给了提搂鳎蚂的喇嘛一喇叭,也不知是提搂鳎蚂的喇嘛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,还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搂鳎蚂的喇嘛。 喇嘛回家炖鳎蚂,哑巴回家滴滴答答吹喇叭。绕口令的特点是将若干双声、叠韵词汇或者发音相同、相近的语词和容易混淆的字有意集中在一起,组合成简单、有趣的韵语,形成一种读起来很绕口,但又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。值得一提的是,绕口令是语言训练的好教材,认真练习绕口令可以使头脑反应灵活、用气自如、吐字清晰、口齿伶俐,可以避免口吃,更可作为休闲逗趣的语言游戏。扩展资料:绕口令的由来:绕口令的产生,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。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《弹歌》“晰竹,续竹,飞土”,相传为黄帝时所作。据考证,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歌谣,其中,已经有了绕口令的基本成分——双声叠韵词。由此推想,很可能在文字出现以前,绕口令就已经萌动于中国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之中了。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,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注意汉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异同现象,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声叠韵词。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,处理不好,很容易缠绕混淆;处理好了,又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音韵美。这使得一些人想到寻找规律,练习发音,训练口头表达。于是,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声韵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,故意兜圈子,绕弯子,连续成句子,教儿童念、诵。其中一些音韵响亮而又拗口、诙谐风趣的句子,不仅儿童喜欢,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欢。这样,一个人唱出或几个人唱和,就在人民群众中耳口相传,流传开来。在流传过程中,人们又不断修改、加工、充实、完善,使它更近似于一首首幽默诙谐的歌谣,更加妙趣横生。参考资料来源:

相关推荐

猜你可能喜欢

点击加载更多